雕塑是一首感性的诗,艺术家用心灵描摹世界,用身体感知周遭。将情感转变为触感,走出物象,将奔腾的情感倾泻于双手,不在要求与原物完全相似,他的要求是走出物象,进入意向,将情感的起伏、波动呈现在雕塑的创作过程中,雕塑扮演的不再只是原来的事物,承载着艺术家强烈的主观情感。然艺术家并不能陷于情感的创作中,不可自拔,当雕塑充斥着艺术家的情感时便要走出意向,物象俱存。如写词,周济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漫。”雕塑亦如此,此其难也。
艺术家是多面手,他首先是一个情感丰富善于发现生活的诗人,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便成为一位批评家,入的太深便思考人类与自然万物茫茫宇宙,便在不自主的成为哲学家,回到头来,再将其纳入艺术的领域。李时珍雕像是艺术家将人类熟知的人物,以物象的形式展现给众人,然我们窥见的不仅仅是一个可触、可感的三维立体雕塑,他从内中延伸出的是对人性的深思,对崇高人格的膜拜,对人性光辉的赞扬,人文的追思。
从艺术作品本身来看,此尊雕塑,不可称其蔚为壮观,他没有此前孔子半身像的气势,大气、舒展的纹路,线块。艺术家抓住的是李时珍凝神的一霎那,奇峰之巅,悬崖之沿,坐于崖边,全然忘却周遭,提笔欲书,却又凝神深思。艺术家采用天地间的泥土,此取天地之灵气,辗转、思量,孕育着艺术家对济世神医的。
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同样的从李时珍的雕塑作品中,从每一次线条的转换,空间的变换,都是艺术家情绪的起伏、波动,绵延着无穷的情感。
到这边便可看出,艺术家不再纠结于物象,意向是支配他的内中动力,情感铸就了雕像的整个内容。从哪里看出艺术家的情感,一波折,一凹陷,无不酝酿着无穷的遐思。线条、块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不是凌驾于物体的思想,不可单独剥离出来,而每一处都是一次情感的转变。
雕塑是充实的,摆脱了物象,神韵、思想充斥其中,此则“灵气往来”,加之对形象的把握,对型材的转变,谓之“充实”实不为过,“精力弥漫”力透其中。
艺术家展示给我们的是他完整的对当代生活的寻思,完成这一思想升华的是雕塑本身潜在的给人的思维加之艺术家的情感宣泄。今,一代医圣,寄托的不仅是艺术家对其精神的崇尚,更是对现今社会人性的指引。